繁體中文简体中文

关于金乔觉与老田村佛缘研究
来源: | 作者:吴先培 吴家红 | 发布时间: 2025-07-10 | 9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金乔觉与老田村佛缘研究


一、历史渊源与文献记载

1.金乔觉的修行历程

  金乔觉(696—794年),新罗王室后裔,唐开元年间渡海来华,卓锡九华山(时称“九子山”)苦修75载。据《九华山志》载,其初至九华山时,曾暂居老田村附近,得乡绅吴用之助,获赠土地建寺(后为化城寺前身)。注:谱载金乔觉来九华山为唐肃宗二年(757),实际在九华山修行38年,释迦牟尼在印度菩提树下修行40年成佛。

2.关键文献佐证

  《九华山化城寺记》(唐·费冠卿):载金乔觉“至山,闵其深僻,无人居止”,后得“乡老”资助,与老田村吴氏宗谱所记“吴用之施田捐地”相呼应。

九华行词石壁庙记》:明确记载金地藏“依吴氏水口以居”,后得吴氏父子指引至闵氏寺修行,填补了化城寺前的活动空白。

  《老田吴氏宗谱》(明清续修):详载吴氏先祖与金乔觉的交往,并收录双方赠诗,为研究提供了民间文献支撑。

二、诗文互证与历史细节

1、金乔觉《酬惠米》(载于《青阳县志》《吴氏宗谱》)

弃却金銮衲破衣,修行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王太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叩门求地主,昨叨送米续晨炊。

蒙君餐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注:《酬惠米》谱上原文。衲‘破’衣指的是“百纳衣”,化缘百家的布缝纳成的衣;‘西’王子是部分文人抄写错了,明池州府志版是“酋”王子,古时小国的国王称为‘酋’王,这里也可以认为是慊词。

解析:诗中“黄精饭”反映唐代九华山区的饮食习俗,“酋王子”自称点明身份,而“吴用之”直接印证了施助者的存在。

注:黄精是九华山特有的一种根茎根物,根茎可以生食和熟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增强体质。“黄精饭”指的是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加入黄精,使饭的份量变多了,这是当时金地藏勤俭节约过日子的明显表现。尽量为吴家节省粮食,因为当初很长一段时间,老田吴家提供了灯油月米。

1.吴用之《太乙岩》

太乙真人去不回,仙岩胜境长莓苔。

料得百年千载后,金乔菩萨再重来。

o解析:此诗将道教太乙真人与佛教金乔觉相联系,体现唐时佛道交融。末句“金乔菩萨再重来”颇具谶纬色彩,或为后世地藏信仰盛行后的附会,但仍具文化研究价值。

三、遗迹与民俗传承

1.现存遗迹

o地藏井:传为金乔觉取水处,清代重修,成为信仰象征。

o放生池:关联佛教戒杀传统,反映“慈悲济世”理念的落地。

o摩崖石刻:明清题刻多追述金地藏事迹,强化圣迹记忆。

2.民俗活动

o七月三十庙会(地藏诞辰):老田村延续放生、诵经习俗,形成“施米—供佛—祈福”的仪式链条。

o吴氏“地藏米”传统:每年新米先供寺院,体现“千年施米”信仰实践的活态传承。

四、学术视角的再探讨

1.史实与传说的分层

o核心史实层(唐代):金乔觉受老田村吴氏资助,建立初期修行据点。

o信仰扩展层(宋元):加入灵异叙事(如吴用之诗预言),助推地藏菩萨崇拜。

o文化固化层(明清):遗迹系统化、庙会制度化,完成“历史—信仰—民俗”的三重整合。

2.跨文化意义

o佛教中国化范例:金乔觉从“新罗僧”到“地藏化身”的转变,先是佛教对金乔觉“化身地藏”的信仰,依托老田村传说实现了本土认同。

o东亚交流见证:韩国僧团至今赴老田村朝圣,形成跨国信仰网络。

五、结语

  金乔觉与老田村的佛缘,当年相逢吴用之时“授餐赠粟”,移书城峰闵氏,接着提供灯油月米,助其修成正果。既是唐代佛教传播的微观个案,也是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真伪之辩,更在于它如何通过文献、遗迹、民俗层层累积,构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共同体。今日探访老田村,仍可从吴氏后人的口述、斑驳的石刻与袅袅香火中,触摸这段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

吴先培 吴家红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