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华行祠:
原为石壁庙,位于老田吴水口处大宗祠东侧,现已成为九华山地藏圣迹第一处,青阳九华山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携白犬“谛听”渡海入唐求法,来华各地修行云游,于唐开元十三年(725)至老田吴家,因长途跋涉饿昏在地,老田24世祖吴孟光(字用之)慕道相逢,见其神色非凡,便留居石壁庙全力救助恢复元气,两人很投缘成为莫逆神交,特为其九子山修行作出周到安排,金地藏得以留下修成正果,道教中心九华山从此转向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金地藏特赋诗《酬惠米》表达感激之情,吴祖撰写《太乙岩》诗
回赠.金乔觉常到石壁庙讲经说法,建议村中开挖“玉带河”应对洪涝灾害,开辟出安居乐业兴旺景象.地藏酬惠节就是九华山佛协每年春节初一或十五都派执事僧,到九华行祠象征性地领取月米灯油,以示对老田吴的感恩.北宋淳化年间,穆州刺史吴鹏飞回老田吴家省亲,感其神灵,乃创协济行祠四时致祭.明弘治元年,由义官59世祖吴永廉合族之力将其重修后改名为九华行祠.该祠现存一间,面积为60平方米,《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和《乐输碑记》现仍嵌于两侧壁间,石碑青石料质,碑文楷书960字,高约150CM,宽约85CM,是记载和研究金地藏圣迹的重要碑刻.《老田吴氏宗谱》载,吴文梓曾捐建关王祠与石壁庙相并.
二、吴氏大宗祠:
四合大院形制,坐落于村北首红绿灯路口,系老田64世祖吴大作于明代万历年间建造,占地10亩,前后共5进,东西设有客厅,外加东西南三边过廊,整个房屋石木结构,建筑宏伟,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梁柱上龙、狮、人物木雕栩栩如生.原祠堂大厅悬有清帝雍正钦赐龙匾额3块(中间为“老成端谅”,左右为“皇恩三锡”“钦点父子翰林”),节孝官诰匾120余块,均在文革期间被毁.祠堂正殿有会台,大厅有三个篮球场大,宽敞明亮可容纳数千人,是当年祭祖、集会、唱戏之重要场所,曾用作老田小学校舍.不幸年久失修,1987年倒塌,现仅存东厢房.老田大宗祠是展示儒家姓氏文化绝佳场所,依老样子重建大宗祠仿古建筑等可供地准建“宗亲会所”“老百姓招待所”,充分展示“百家姓文化”打造文化旅游特色景点.
四、新城旧第:
又名慕亲堂,老田吴始迁祖吴栋材故居,唐名为吴氏松阳宅,位于村中路,大门朝西,侧门旁边有棵桂花古树,一进两栋,砖木结构,四正四厢,内设天井,天棚金钩木雕梁,雕刻精美,结构紧凑,工艺精湛,徽派建筑风格,面积308平方米,是老田吴家古民居建筑艺术代表作.本堂始建于西汉,宋宣和年间重建,后历经修建,规模恢弘,门庭凝瑞,家道兴隆,吴氏族人在此追思先祖不忘祖德,可惜现已垮塌,栋梁倒在瓦砾中,成了“新城旧址”.慕亲堂原门楣上书有“新城旧第”四个大字,门前存有一口方形龟文石底天井,寓意吴氏子孙兴旺发达,久盛不衰之意.
五、一甲朝门:
位于玉带河南侧,建于元代,坐西朝东,为吴氏支族族人居住区的正门,砖木结构,徽派建筑,朴实耐用,三开间,分左中右三个过门,东面无墙壁,屋顶盖青瓦,是个纳凉、躲雨、谈文、赏景的好门厅.门高6米,宽8米,门楣上四只圆木门档并行排列,档头雕刻成葵花、牡丹等图案,寓意大户人家男婚女嫁,处事交友都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四个门档也指“福禄寿禧”.中间门坎和护栏为木质结构,门坎因长期踩踏被磨损成下弯弓状,现保存完好.
六、明堂门楼:
老田吴人外出经商做官后,喜归故里隐居孝养父母,乐建故宅门坊为八字形,高5米,跨度10米,砖砌斗拱建筑,结构严谨,砖雕花纹工艺精湛,正门门楣等还装饰有非常精美的彩画、墨画等,现存店门口吴襄公三子吴兆雯明堂门楼,一说是吴襄公启蒙先生居所,虽有残损但其建筑式样别具一格,堪称皖南古建一绝.生辰八字是中国独特的生日文化,至今结婚还兴灶神庙压庚贴配八字以示天作之合.八字谐音“发”,老田吴自古太重农轻商了,确实有必要鼓励乡民多多发家致富多出经济人才.
七、八桂堂:
俗称八官堂,又名云溪书院、吴大夫书堂,位于玉带桥北侧,现今遗址上建有老田村大队部,古代考取功名喻之“瞻宫折桂”.谱载:清康熙庚子至乾隆丙子的36年间,老田吴氏子孙庆禖、兆雯、庆浣、庆英、信庵、九峰、名瑞、名琅等八人先后中举,京城会考时有七人中进士,被勅授县令(县丞),升任知府、翰林院编修等,族人誉称他们苦读之书舍为“八桂堂”.书舍原系北宋宣和年间南阳刺史吴隆胜(字止道)谢政归里后为老田学子所建.
九、皖南古民居:
老田吴家现存古民居大多都是明清徽商儒官衣锦还乡所建徽派建筑,一般二进二层二井砖木结构,白壁青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阔宅结构有门厅、天井、堂心、厢房等,“料子地”用糯米、红砂拌沙石做成,比水泥地还坚固,能防水上渗,厢房和楼层均为木地板,青砖石灰砌成墙壁,壁上外窗极少极小防雨防腐防盗,走廊厢房木板壁开大窗,内外装饰有大量精美石雕、木雕、砖雕和彩画、墨画图案,内设天井天窗“四水归明堂”还有采光、通气功能,天井芯为整块大石板,夏天可当竹榻睡,可欣赏雨天室内“瀑布”,宛若“水帘洞”般美景,井底有砖砌下水道排水至河道,大户人家门口还设有石鼓、石狮和旗鼓石等,冬暖夏凉,舒适大方.古代不懂避雷针不兴高楼兴阔宅,是因砖木高楼不牢固、易雷电起火.老田民居有月红组墩睦堂(池阳书社)、周长春、贺万瑞、吴承学、吴先祥等家老屋,可惜大多相继倒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