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 李震涛
2011年12月,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渡顷田村,李氏祠堂旧址前30米处村边水田中间的泥坑深处,出土了清朝国史编修九华吴襄拜撰墓志铭,碑额题为“青陽木子潭李氏始祖虎生公既孺人方氏碑志”。青阳木镇李氏始祖竟远葬泾县桃花潭,昔日李白所歌“桃花潭水深千尺”即指此村落。
一、青阳木镇李氏始祖及其家族来源
李氏大规模渡江南迁,是在唐末、五代之时。至宋、元、明、清,李氏踪迹遍布江南,并于元末、明初开始向海外繁衍搬迁。而唐末、五代南迁,多系李唐宗室后裔及其旁支近族,家祠堂号陇西堂,均称陇西李氏。李唐王室后裔,避乱南迁的主要支派有四支。青阳木子潭(现木镇)李氏属于濮王南迁之衍派———宣州六田李氏,亦称义门李氏。据《义门李氏家谱》载:濮王泰,为唐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恭王。其六世孙李伯麟(亦作伯陵),唐宣宗时因兵乱择地而居,于大中八年(854)南迁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太平县弦歌乡田段里。盖聚其族义不析居者七世。时任宣州观察使孔温业上奏朝廷,宣宗皇帝降勅褒扬,赐龙门里田百顷亩,旌曰义门。因子孙散居于太平县之馆田、赐田,泾县之顷田(竺田),美溪之百田,石埭之启田,青阳之官田(上章),故合称“六田李氏”。
元英宗致治三年(1323年),李伯陵二十六世孙李敬先由太平县龙门乡迁泾川(泾县)竺田,二十七世后裔云卿云祥移居顷田,这就是顷田李氏称谓的来由。洪武年间(约1118年)二十九世李通源次子李虎生由泾县桃花潭顷田村迁往青阳乔木青山千亩园,继则一支迁灵潭(木镇),一支迁管埠,形成了青阳木子潭李氏。
始祖李虎生(1398-?):字文炳,生于明洪武戊寅春(1398年戊寅洪武三十一年),祖籍泾县泾川顷田人。《李氏家乘》记载:父亲李通源,生于至正庚子年(1360年至正二十年庚子),母亲王氏;兄弟三个,兄长李羊生,生于洪武壬申年(1392年壬申洪武二十五年)、弟李京生迁繁昌隐静寺边。李虎生成年后,因大年三十夜,兄弟分家争吵出走,赤脚穿草鞋,头戴斗笠,身穿簑衣,怀抱衣服包裹,孤身一人经后岸镇至万俊岭时,其兄追至,劝其回家,李虎生坚辞,且抛石头驱逐同胞兄长,发誓称:除非我死了,要不就永不回家。他越过万俊岭山,经合山落居青山之下。李虎生卜草开荒,亲手种植了千亩桐子树。当地俗称千亩园。娶方氏继汪氏、三俞氏育有三子,李德安、李震安、李成安。据顷田李氏族亲介绍,传说李虎生去世后,本来择地青阳县乔木乡青山头安葬,出棺时,竟发生三、四十人抬棺不起的异事;子孙诉说:您是不是要回家?棺木就很轻的被众人抬起,众人遂悟是为守誓。当时送葬有三四百人,队伍绵延二里多路。《李氏家乘》记载:李虎生归葬祖地同方氏葬周王殿前未公园,汪俞二氏合葬青山头。周王殿前未公园、也称虎生公园。
二、吴襄撰青阳木镇李氏始祖碑志全文
青陽木子潭李氏始祖虎生公既
孺人方氏碑志
尋青邑李氏
虎生公,陇西义门人杰也。讳虎生,字文炳,前明洪武戊寅春生,寕郡泾川顷田,性淳直、行公方,志在开创,不规规于井里间,因卜居青邑青山,更迁木子潭地方。今蓉城李氏,羣推望族———公之裔也。
孺人方太君,名门淑媛,系出九华北乡,其字虎生公也。如宾令范、不忝冀好,而佐夫兴家、缔造艰任,与有助焉,猗欤休哉。卜居创业,累德积行,以贻后嗣。子箸孙簪,缨代启食,福无疆,盖所志者大而所报者远也。明季崇正已夘年,后裔讳日华,先辈应博学宏词试,八府三州名居第一,怀宗皇帝,临轩简拨,庚辰科第特赐第九名进士,膺山东禹城县明府,以功超,宦绩懿行,府县志有不虚者。迄今 本朝百馀年来,文人才士踵起者、声振庠序,不可胜纪,亦厚德培育,灵来默佑所致,公仝 孺人,合葬泾川祖家顷田蟹形。
今,日华先辈弟,高学昆玉,瞩予以幽堂铭穴。 日华先辈,吾师资也。以师祖铭而嘱予,虽属不文,谥正不辞顾,予也。揄扬莫罄,敢为郭泰之碑,而浔实有源,聊访展禽之谥。因述其行如右,而繋以铭。
铭曰:乾坤淑气,萃于两人;更耕开创,幸观厥成;惟天眷德,惟德永存;龙真穴的,得地安身;秀拱兮,丹山云岫发业兰于世烁;灵锺兮,桃浪龙门奋化鲤而时跃;九斯像贤,九京嘉庆;居此牛眠,佳城永盛;玉树芳埋,瓜瓞绵长;天锡纯嘏,降自幽堂。
九华吴襄拜撰
祀男
德安 震安上
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後裔重修.
三、碑志中的部分人物简介
李日华(1602-?):字去华,号绳抑,安徽青阳木镇人,崇祯十五年钦授进士出身。《清光绪.青阳县志》记载:李日华 崇正壬午(1642)特用登史湻榜任山东禹城知县二十三都人。又载:李日华二十三都人,崇正巳卯(1639)年拨贡庚辰(1640)年赐进士特用任山东禹城县知县;《明代进士题名碑》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史湻榜)赐特用出身(进士)二百六十三名,李日华,直隶、青阳县人,为第223名进士,户籍为民籍。《顷田·李氏家乘》记载:日华公字去华,号绳抑,邑廪生治易宾典九次,廷试特用,钦授进士初任山东济南府禹城县兼平原县事转升本省监纪道。清明鼎革,隐居不仕,娶胡氏继甘氏生三子藩宁深二女。
《义门李氏总祠堂广仁寺》之《守先堂》祖宗名册记录:日华公 明钦授进士,本省监纪道。为义门李氏四十一世孙,由泾川顷田迁木子潭(木镇)始祖虎生公第十一世孙。
吴襄(1661-1735):字七云,号悬水,清安徽青阳县(今九华山)人。康熙五十二中进士,《清光绪·青阳县志》记载吴襄:九都人,康熙癸已(1713)登王敬铭榜,累官礼部尚书,谥文助祥骏绩。《明代进士题名碑》记载吴襄中康熙五十二年,第二甲第七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雍正二年擢侍读学士,雍正三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并充会试同考官。从此,先后参加纂修《明史》、《治河方略》、《八旗通志》等史、书、志,主持编纂《诗经集注》,独自撰写了《贤良祠诸臣列传》,吴襄的才学备受雍正皇帝赞赏,说他是:“文章归大雅,学术在纯全。”后晋为礼部尚书,并代理御史。雍正十三年(1735)病逝,葬为典礼,谥“文简”。
四、碑铭的研究
此碑铭记载了青阳木镇李氏始祖李虎生生平事迹,概述了李虎生性格淳直、办事公正且方法得当;不死守家园,不拘束墨守田地以耕种谷物的旧俗成规,而是立志在外闯荡,有志开创基业;他平整不规则田地,耕种千亩桐子园,開創了基业;他做事事事成功,先安居在青阳县乔木青山下千亩园,后来迁移到竹木潭(木镇)这个地方。
碑文记载李虎生夫人方太君,出生九华北乡名门淑媛,夫君相敬如宾,辅佐夫君共缔基业。还记载李虎生十一世孙李日华,其生平考学履历。
碑文文辞甚佳,不像出自庸手。再说墓志铭是埋在墓里的,不象家谱作序爱假托名人以耀门第,故不像作伪。经研读,断出“迄今 本朝”中间所空二格是清朝的行文格式。和落款的“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年月,可以断定此墓志铭成于清代。“迄今 本朝”中间所空二格不是缺字所至,而是清代文字狱鼎盛,避讳行文之严所致,按避讳行文规定,“遇本朝朝代、帝王、庙号等,须另起一行首写,或空二格,以示对大清的尊崇和恭顺。否则治以大不敬及谋逆罪。”“本朝”朝代是清代一明,那“怀宗皇帝”是指明代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历史上一般多称作明思宗),再从此墓志铭中将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写为“崇正”是避雍正帝名字胤禛的“禛”字讳所致,崇祯的“祯”字因字音字形都近同于雍正帝名字胤禛的“禛”字,按封建避讳礼制,改为“崇正”。这可以确定此墓志铭是雍正年间之后;及其文中的“博学宏词”的“宏“字,至清代乾隆朝以音近清高宗名(弘历)避讳而改“鸿”,博学宏词称为“博学鸿词”,此处犹称作“博学宏词”可见乾隆还未登基。从而确定,此墓志铭是雍正年间,而吴襄病逝于雍正十三年(1735),时间上恰好合适。
墓志铭后面的“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後裔重修”进行考辩。这行字迹已经到了石头开边的边上了,这行字迹比正文略大,字迹也较正文更为正楷,和前文自然舒展介于行楷之间字体明显不同,应不是出自同一手笔。“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後裔重修”这行字迹应是为三、四十年后于乾隆叁拾柒年壬辰岁后裔再次重修坟墓时在原碑上加刻的。再说一篇铭文的后裔落款处前面既然已写道“祀男;德安 震安上”绝无同时又再写“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後裔重修”的道理。石匠刻碑先刻好碑身的纹饰,再将所要写的中间正文勒线空出,再书写排版,确认无误,后再动斫刻字的。“乾隆叁拾柒年壬辰歲仲春月吉日後裔重修”这行字迹已经到了石头边了,正是乾隆叁拾柒年后裔重修后来加刻所造成的明证。
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过进士科考201科,取中的进士51624人,除少数在明清正史的纪传体中有传记外,其他散见于地方志乘、明清人的文集、碑志、野史,杂记之中。《明代进士题名碑》崇祯十五年壬午科(1642,史湻榜)赐特用出身(进士)二百六十三名,载有“李日华,直隶、青阳县人,为第223名进士,户籍为民籍”明永乐之后,建都顺天府(北京),遂称北京所节制的地区为“直隶”或“北直隶”,而称将原故都南京所节制的地区为“南直隶”,都简称为“直隶”。《光绪青阳县志》记载:李日华 本县二十三都人,崇正壬午(1642)特用登史湻榜任山东禹城知县。《顷田·李氏家乘》记载:“李日华字去华,号绳冲,邑痒生,崇祯庚辰科廷试,特用钦授,初任山东济南府禹城县兼平原县事,转升本省监纪道,明亡,隐居不仕。义门李《守先堂》灵位名册是记录氏有建树的先辈,灵位名册记载日华公:明,钦授进士,本省监纪道。”明代时,青阳县隶属故都南京所节制的地区为“南直隶”管辖,木子潭确属青阳县二十三都,家谱与青阳县志及《明代进士题名碑》史料记载一致,可见此碑中的李日华确是崇祯十五年壬午科的,直隶、青阳县人,为第223名进士,户籍为民籍的李日华。
李日华任本省监纪道即俗称“八府巡按”,大明分全国为十三道,本省监纪道即本道行省的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分察六部监仓库等事,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权任颇重。明代,隶属都察院,明分全国为十三道,按察郡县,每道人员多寡不定,多者达十人,秩正七品。其选用大体由各部保送从正途出身(进士出身)的新进刚强果断官员担任,或由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中受授,若受行政处分,则回原衙门供职,若升迁则内任为给事中,外调则出为知府。
从吴襄所述的铭文,“今,日华先辈弟,高学昆玉,瞩予以幽堂铭穴”、“日华先辈,吾师资也。”“怀师祖铭而嘱予,”对日华持以师礼相称,对李日华的先祖虎生公称为“师祖”,来看吴襄曾受教或从学于李日华,其对日华丝毫不避父讳(其父名吴日光,吴襄至孝)以“日华先辈”恭称,且铭文所有日华先辈处,皆空抬一格,以示尊崇。这即是古人讲究“天、地、君、亲、师”礼制,也是李日华曾是其老师,所以和父亲同样的地位,因此无须避父讳最好的解释。
至于李日华中的明崇祯庚辰(1640)的进士和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之讹。古人之生平事,盖棺而定,故赞传之作,乃子孙所以阐扬其宗功祖德非自为夸誉也。有善行而生存者,留待子孙,概不滥入。李日华于明亡,隐居不仕,自不愿提及前朝旧事,以至年久子孙记述有差。自明洪武17年(公元1384年)定制每逢“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丑、辰、未、戌,其五行为“四库”,其年会试即开科取四库(即天下)之才之意。所以李日华子孙按“丑、辰、未、戌其年会试定制”,追述有差,误记为明崇祯庚辰(1640)的进士。但是,李日华中进士的纪年虽有差错,而李日华中进士特榜的记事却未错。《顷田.李氏家乘》特用钦授,及墓志铭中“怀宗皇帝,临轩简拨,庚辰科第特赐第九名进士”,“特赐”一词都点明了中的是此特科进士(即崇祯十五年(1642,史湻榜)赐特用出身(进士)二百六十三名壬午特科)
至于墓志铭中记载的是李日华“特赐第九名进士”而与《明代进士题名碑》记载的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李日华为第223名进士有异。因为《明代进士题名碑》记载的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李日华为第223名进士是会试的名次,“特赐第九名进士”是崇祯帝殿试临轩简拨的结果。崇祯十五年,江山岌岌可危之际举特科取士,以求拔扶危定困拯救社稷的栋梁之才,故而亲自殿试策士临轩简拨,考察贤能,任以职事,任职不久,即拔升为权任颇重的行省监察御史。
吴襄写此墓志铭是应李日华先辈弟(字昆玉的族弟,)所求而写,李日华生有三子,其时肯定还有存世的,吴、李两家素为世交,吴襄本身就是李日华的学生,其所掌握李日华“怀宗皇帝,临轩简拨,特赐第九名进士”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是真实可靠的。虚编假撰是对逝者的不敬和侮辱,以吴襄事君以忠(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吴襄屡有佳评),侍亲以孝(侍亲孝义至今犹传乡里)、待妻以义(妻死,不续弦,不纳妾,以全结发之恩义)、事友以让(康熙二十九年,时年已三十岁的吴襄与同乡好友徐念祖参加乡试,成绩相同,达贡生备取标准,因名额限制,两人只能取其一人。吴襄以徐年长为由,坚持请求主考官录取徐念祖。由于主动让贤,错失了拔贡良机,直到十五年后即康熙四十四年,他四十五岁时才中了贡生。)吴襄对李日华持以弟子之礼相称,丝毫不避父讳(其父名吴日光,吴襄至孝)以“日华先辈”恭称,且铭文所有日华先辈处,皆空抬一格的尊重来看,断无篡改假造李日华中进士名次之理。再说世人对进士名次的注意力,历来都在一甲三名之列。篡改假造李日华中进士名次实之没有必要。墓志铭中记载的是李日华“特赐第九名进士”是真实可靠的,“特赐第九名进士”是崇祯帝殿试临轩简拨的结果。
五、名家文笔风范
此墓志铭文,文辞优美,所述自然隽永。虎生公族中至今口口相传,当年大年三十夜兄弟龃龉之事。青阳吴、李两家素为世交,吴襄当然知悉,为虎生公撰写墓志时,却以“性淳直,行公方,志在开创.不规规于井里间”一语,既隐晦地点述了虎生公负气出走,又赞扬了虎生公敢于自立创业的志气,兼将虎生公兄弟龃龉的旧事以自然体面的文饰,巧掩褒赞。
此墓志落款题有“九华吴襄拜撰”并刻有吴襄的印章,这墓志刻文是否出自吴襄亲笔书写,以及此墓志中的吴襄印章对现存世的吴襄作品的验证等等,这对一代名臣吴襄的研究都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此墓志铭,时跨明清两代四百来年,身系明清两位进士名臣。墓志简述和见证了明清时期青阳县历史名人李日华和吴襄之间师生情谊,这不仅仅是李、吴两姓家族历史的可贵资料,也是池州地方人文史迹之瑰宝。(吴中祥收录编辑)
相关点阅
版权所有: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老田古村落保护发展协会 Copyright 2017-2027
电话: 0566-2368 699 www.ltgc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80013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