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简体中文

《老田吴氏谱史概况》
来源:老田古村落 | 作者:老田吴中祥 | 发布时间: 2021-11-28 | 2801 次浏览 | 分享到:

《老田吴氏谱史概况》

  九华山下名门望族老田吴家,是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所在九华乡是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古属青阳县松阳图新城里,西汉吴栋材开基至今已历2080余年传80余世,薪火相传三让至德家风,心田广种仁义忠信,良田数千亩,山环水绕,宛若山城,犹如莲花宝座之中,古称“五龙盘吉地,四水绕新城”,享誉“九华山前花园”“永沐佛光村庄”称号。谱载“青阳吴氏居九华山西之新城者,乡之巨族也,俗又称为老田吴”,诗仙李白赞誉“未有九华图,先有老田吴”,唐僧金乔觉自称“修行浮海到华西”,《怡斋匾跋》颂誉“聚族华麓,自汉唐以来,代有闻人”,谱师程文绣撰诗“自古卜居因地胜,老田世业绍延陵。”《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赞誉“老田吴氏是安徽最古老而最具有活力的一支族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吴氏始祖泰伯、仲雍兄弟谨遵父愿,让出王位给侄儿周文王姬昌,远迁无锡梅里创建吴国,孔子《论语》赞泰伯公“至德”,司马迁《史记》列世家第一,康熙帝御笔“至德无名”,乾隆御笔“三让高踪”,曹操诗称“王德之仁”等等。吴国被灭后,吴姓避难始向齐鲁迁徙,后迁入河南安徽等地。秦汉乃至魏晋,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发展。魏晋以后,北方常年战乱,南方吴姓繁衍增速。究之皖南而言,宣、池、徽则是吴姓的主要聚居繁衍之地,而最早迁入者则推青阳老田吴氏。

  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前107-前25),河南南阳府唐州桐柏县嘉兴厢人,官封江西顺元太守,为民请命谏言灾区免贡,因忤旨左迁六安令,途经陵阳(今青阳),适逢僚友县尹窦子明,其信奉道教无为而治,邀游九子山仙境,顿生仰慕之情,“乃弃职同(长)子相玉隐居九子山之西新城里(今老田村),青阳之有吴氏自此始”(明嘉靖池州知府陆冈谱序文)。次子吴卿玉官至朝廷侍御史,见王莽有篡汉之心,遂辞官归老田孝养父母。《老田吴氏宗谱》未记载始祖以上祖先,可能是预防弃官被朝廷追责。外迁宗支贵池合塘畈老谱有西汉长沙王吴芮遗像,可追认栋材公是吴芮(前241-前201)后裔。目前唯有六家畈《吴氏族谱》附录记载,栋材公(另名栋羽)是吴芮四子吴阳之子,栋材孙吴祖本“迁陵阳县九子峰即今老田是也”,因代差过大尚未确认。另有一说,栋材公是吴芮三子吴浅后裔,虽无代差问题,但无老谱佐证不可取。


  老田吴氏主世系:始祖吴栋材→2.相玉→3.祖本→4.骐→5.重宇→6.文廉→7.豪刚→8.念伯→9.济楚→10.克大→11.勉之→12.复延→13.政益→14.通泉→15.及安→16.仲卿→17.崇庆→18.达明→19.福四→20.积善→21.承枝→22.荣宗→23.器高→24.孟光→25.清甫→26.循仁→27.胜祖→28.甫荣→29.传受→30.如海→31.明远→32.万里→33.景辉→34.茕阳→35.重兴→36.克恕→37.从璋→38.本洪→39.必荣→40.玉昆→41.洛阳→42.文聪→43.兴义→44.子溶→45.愈胜→46.鹏飞→47.龙渊→48.承高→49.金异→50.朂→51.财万→52.旺兴→53.显闰千→54.财生→55.初胜→56.宅寿→57.希贤→58.惟生→59.永廉、永宁、永言、永晟。老田吴氏繁衍人口增减反映了“国泰家兴,国乱家败”。

  老田吴氏从59世起始分八派:廉分、宁分、言分、晟分、裕分、德分、南分、延分,领分是1993年追认的,九大房头均为46世祖吴鹏飞后裔,一世祖依次为:59世永廉公、59世永宁公、59世永言公、59世永晟公、57世希裕公、56世德仲公、56世南仲公、58世延生公、55世提领公。《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记》,北宋淳化年间穆州刺史吴鹏飞回乡创庙;明成化年间,59世纳粟义官吴永廉、吴永春等兄弟率族接续重修。老田吴氏自创庙以来,各大房头人口暴增人才辈出。到60世,祖地各大房头又内分29个小房,分别是廉分四小房,言分五小房,晟分四小房,裕分六小房,德分五小房,南分三小房,宁分四子外迁未分小房,延分外迁留一子祖地衍传。

       老田族人相继吴祖谦让开拓创新精神,立足青阳县内发展,外迁安徽省内外,远播海内外,堪称中华吴氏一大支脉。老田吴氏目前已对接外迁宗亲总人数五十多万人,其中安徽省内约三十万人,合肥地区就有十万人左右,青阳县内约1.7万,名列青阳县358个姓氏第2位。老田古村落总人口3100多人,吴氏约占3/4,约2300多人。老田吴氏主要聚居青阳县九华、庙前、杜村、蓉城、五溪、陵阳、丁桥等乡镇,早期迁居古村落有:新城里(今老田)、罗城弯、罗城里、步村、下河东、董家冲、七房里、积善门等地,其开基始祖分别为一世吴栋材、59世吴永显、60世吴宗喻、61世吴景初、61世吴景丽吴景富兄弟、61世吴景正、61世吴景常、64世吴大烈等。外迁安徽市县有合肥、池州、铜陵、安庆、六安、黄山、宣城、芜湖、滁州、马鞍山、潜山、无为、庐江、凤台等,远迁外省北京、江西婺源/彭泽/鄱阳、河南固始/新野、江苏南京/常熟、浙江开化/安基、山西平陆、广西、福建、汉口、西安、台湾、上海及海外等,其中明代万历以后外迁最多,超过外迁总数70%,有的今已成当地著名望族。外迁原因除了做官、经商、入伍外,还有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目前老田吴氏已有近40个外迁宗支来祖地认祖归宗,分支及其开基始祖有:河南南阳[4世骏公]、和县白桥[55世提领公]、合肥城南吴家衖[55世本立公]、肥东三官集[55世本源公]、肥东吴廓吴氏[55世开先公]、合肥前份吴[57世希祯公]、淝南稍里吴[57世希祥公]、枞阳吴家桥[57世希裕公]、江西三坑岭[58世延生公]、无为魏家桥[60世宗贵公]、贵池合塘畈[61世廷諠公]、江苏高桥吴氏[61世明福公]、贵池孔家井[63世吴文堯]、南京浦口[66世国兴公]、肥西吴家湾[66世吴大美]、含山运漕[69世明赞公],以及巢湖吴家涧沟[清公]、巢湖大吴村[谏公]、肥东北吴村[伯鳌公]、合肥包冲[仕鸞公]、合肥城南郊[常珍公]、合肥北门孝友堂[文安公]、霍山吴大圩[永盛公]、巢湖小吴村[永长公]、肥西高刘集[迪吉、巡甫兄弟]、庐江界河[吴必成]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老田吴氏先祖们弘扬三让至德精神,迁徙四方不忘根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人才济济,欣欣向荣。

  “郡望”和“堂号”,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老田吴氏郡望应是丹阳郡的延陵地。老田吴氏总堂号是三治堂,分支堂号有宅寿房思成堂、佛寿房萃源堂、廉分鸿兴堂、言分光启堂、晟分敦睦堂、裕分肃雍堂/双桂堂/贻安堂/厥初堂、德分思源堂/诚萃堂、南分积善堂/永德堂、和县至德堂、南京八桂堂、合肥三让堂/至德堂/敦睦堂/耕礼堂/孝友堂/树德堂/崇朋堂、巢湖德胜堂/至德堂/怀德堂、滁州渤海堂、庐江田林堂、志富公承启堂/谦和堂/敦伦堂、志高公孝义堂、志珞公孝友堂、志赞公守成堂、德盛堂等,慕亲堂是始祖栋材公故居纪念性堂号,八桂堂是云溪书舍学堂号。字辈也是寻根问祖最基本的路标。老田吴氏自始祖栋材公59世分房起立字辈,已立派至125世。目前已知20多个老田外迁宗支字辈表,和祖地老田字辈一样的有裕分、贵池合塘畈、南京浦口、和县白桥吴氏(106世起)。


  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谱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家族文化典籍,是宗亲寻根溯源、敦亲睦族的神圣之物。历代族人倍加重视修谱珍藏,细心防火、防潮、防虫等,《老田吴氏宗谱》幸存全套祖谱42卷。谱载本族2080余年的人和事,除各支分数次“红登簿”小修,历史上经过七次大修,唐朝初期23世器高公首修,北宋淳化年间46世鹏飞公二次复修,南宋中后期55世彦胜公三修,明嘉靖己亥年间景良、仕周等公领衔四修,明万历20年间文梓公领衔五修,民国元年至五年公推汉源公总理六修,1993年至1995年期颐公主持七修。新版《老田吴氏宗谱》共44卷,其中线谱11卷,志谱29卷+2卷,文艺类2卷,线谱第1卷含谱序11篇、派行67字和家规30条,文艺卷有官诰34篇、记15篇、志13篇、跋4篇、序20篇、行状1篇、列传24篇、地理5篇、古文4篇、合约1篇、祭文6篇、生祠碑记4篇、诗54篇、像赞19篇等文体。谱序原文共11篇:1993年1篇,民国初年2篇,明嘉靖年间5篇,明万历年间3篇;作者分别为吴期颐、李宝洤、张铄、池州知府陆冈、青阳县教谕廉政、吴景良、吴仕周、兵部尚书湛若水、礼部尚书曾朝节、罗赐祥、兵科都给事中吴文梓等。贵池南分宝贵像赞谱有老田吴氏先祖遗像。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崇德向善,明德惟馨。《老田吴氏宗谱·家规》三十条,【孝父母、友兄弟、别夫妇、训子孙、敬尊长、睦宗族、修祖庙、进神主、重主祭、肃祭筵、举祠长、择宗相、迎官长、急公赋、清宗派、辨名讳、行奖勤、敦风化、殛奸盗、严赌博、杜讼端、息争斗、理坟墓、正婚姻、持丧服、禁盗砍、禁游闲、端趋向、稽伴仆、饬奴婢】。既仁义道德劝导,又礼法家规约束,深悟自治德治法治之精要,立法科学公正全面,大部分观念至今仍是主流价值观,例如父母恩如天大、兄弟有手足之情、结亲如结义、反对天价彩礼、置义田立义仓开义学、奉公守法是大义、禁游手好闲、赌博为盗贼之门、光大家声振兴风教等等,张榜公布后数十年都没有违法犯罪的,造福了老田子孙。主立者吴日光,“九十无疾而终”,兄弟五人仅其有后,50岁幸得吴襄贵子,并培养成清朝礼部尚书,吴襄公深得清帝康熙、雍正、乾隆赏识。弘扬老田吴家优良家风,勤修事业心平常心,厚德自强,向上向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有好未来。


  老田《家规》极其重视习儒业光大门第,先贤辈出得益于四大学堂:云溪书舍(别名大夫书堂、八桂堂)、一甲池阳书舍(重义学)、刘冲云波书院、东岩天籁轩。据《老田吴氏宗谱》粗略统计,自西汉至清末,考中秀才301人,太学生386人,中举入仕73人,进士6人,习儒业196人。其中,西汉至宋代官至太守、州刺史的有2人;官至侍御史、刑部主事的有4人;晋封兵马指挥使、将军的有2人。明清时晋封将军的有1人;官至太常寺少卿、兵部都给事中的1人;内阁学士兼礼部尚书署御史的1人;翰林院编修2人;监察御史1人;知府6人;知县(县丞)6人;著名书法家、理学隐士、社会名流7人;朝廷恩赐登仕郞、儒林郞等138人;郡邑恩给冠带、乡饮大宾等54人。老田吴家文有八桂堂,武有十二家,出了两个朝廷重臣吴文梓和吴襄。新中国以来,革命烈士、英模劳模、高干高管、专家教授、乡贤名流等,各类人才成百上千数不胜数。

  三让至德世家第一;千载栋材忠孝不二。老田大宗祠东厅吴氏家风馆于2020年底建成,从“泰伯让贤”、“季札让位”到“吴襄让学”,从“始祖栋材公为民请命”、“吴文梓为国亮剑”到“吴用之佛缘金地藏”等等,恪遵祖训,谨持家规,族兴三让,世崇三治,李白诗赞“老田吴”,金乔觉赋诗《酬惠米》,历代名流赞誉有加,老田吴家终成江南望族。感恩党和政府派来九华山乡村干部,请来池州学院教授专家,聚来老田吴氏宗长宗贤,发掘老田吴家宝贵精神财富,再现吴氏先祖优良礼让家风。家风馆布展面积约260平方米,共15个板块,分别是开篇、前言、老田村概况、老田吴氏族史、吴姓源流、迁徙概况、让贤至德、醇厚族风、名贤辈出、家规家训、历代先贤、文化遗迹、主要特色、传承意义和后记。


  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修身立命;严自治,善德治,依法治,国兴家旺。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老田好家风,传世扬清风。老田吴家自西汉栋材公开基以来,耕读为本,礼让为怀,乐善济民,弘扬祖德,尊儒重教,崇尚孝道,为国育才,为族育人,纂修宗谱,兴建宗祠,维护祖墓,保护古迹,越两千年而声誉隆,熠熠生辉,勃勃生机。传承三让至德,坚守忠孝节义,崇尚仁爱礼让,闪耀着理性的光芒,透发出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造就了老田吴氏人脉兴旺、人才辈出,是吴氏宝贵的精神财富,亦是后人的行动指南。感恩至德,开拓创新,为族添彩,为国增光,弘扬谱牒文化,振兴老田吴家,创造新时代更加美好新生活,为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主要引用《老田吴氏宗谱》《千秋古村老田吴/吴根杰主编》、老田吴氏家风馆资料、吴家红资料、吴先培资料等,欢迎大家修改指正,老田吴家言分大房吴中祥整理于2021.11.26)